您的位置:首页 >中超 >

林良锋:曾帮派林立的英格兰 如今团结起来了?_贝克汉姆

时间:2021-06-17 08:31:00 来源:

林良锋:曾帮派林立的英格兰 如今团结起来了?_贝克汉姆

(转自体坛+)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林良锋

有人的地方,就有圈子。

这个和你是什么人种没有关系。人是社会动物,交往总有远近亲疏。理想的状况,在一个集体里,越是派别少,成功的机会越高。英格兰在国际大赛成绩差,除了教练能力一般、球员能力不够、运气不好等原因,还有一个就是队内小圈子多。这个现象,是近年才出现的。自阿布接管切尔西,队里拢了不少英格兰国脚,在国家队内部形成了一个切尔西帮,而早就存在的曼联帮和利物浦帮,因为国内赛事竞争激烈,自然也抱团结党,成鼎足之势。

斯文·埃里克森带队的那5年,这三派暗中角力,中场长期存在“两德无法统一”的怪现象,还有后防大将特里和费迪南德反目,鲁尼和欧文争当锋线一哥,贝克汉姆一度是国家队的实际领队。英格兰内部有矛盾不是这个世纪才有的,也不是球员天生爱拉帮结派。自有1872年诞生英格兰队这个“概念”,直到温特博腾带队去打1950世界杯,国家队的人员构成和首发阵容,都是一个叫做“技术委员会”的小团体决定的。这个小团体其实就是足总各郡县的分舵主们做交易的产物。

在1950年之前,英格兰从未出现一场比赛单一俱乐部上场超过4人,选拔也遵循不能太偏向某一俱乐部的原则,成绩靠前的俱乐部都来一两个。好像南方的那句俗话:“太公分猪肉,人人有份。”温特博腾争到了带队自主权,拉姆西强化了主教练责任制,将主教练当家的俱乐部习俗搬到了国家队。但各俱乐部抽丁的传统没有根本变化。英超时代,英格兰球员在有资格打欧冠的球队中急剧萎缩,主教练点兵不存在要不要的问题,能打欧冠的就那四家。除非带伤,你不敢不带。兰帕德和杰拉德等人退役,敢说真话了,以前的疑问有了答案。

原来,国家队队内不团结,是真的!

杰拉德这么说过,兰帕德这么说过,费迪南德这么说过。给出的理由还挺能上台面:担心过多交流会泄漏俱乐部的机密,因此选择了回避。其实,不过是虚荣心作怪,四大豪门的国脚争来争去无非那几样:队长归谁?各位置的主力该谁?我的哥们儿能不能进国家队?能不能上场?特里因为骂了费迪南德的弟弟安东,遭足总处分被剥夺袖标。可去了南非,他还是以队长自居,在训练和比赛中发号施令。斯科尔斯以及后来进队的卡里克,都受不了这“准名人”的生态,坚决退出了国家队,无论主教练怎么做工作,不去就是不去。

英国媒体如何形容国家队主教练的工作难度?仅次于首相。这个活儿,不仅考验技战术的修养是否到家,更是需要把控舆情。照理,这么难扛的活儿,感兴趣的人不多才是,早年也是这样。足总原本希望当时罗马的主教练卡富尔接替温特博腾,被拒绝了才找的拉姆西。到后来,执教英格兰成了名利双收的行当,想干的大有人在。越没水平,越想干。三狮主帅的言行是大众关心的话题,天然获得了“准名人”的地位,知名度立马飙升,可调动的资源多了,能结识的群体也广了。斯文·埃里克森倒在这一点上,麦克拉伦倒在这一点上,卡佩罗也不能免俗。

他们都不由自主被队里的大牌球星裹挟,明知道有的人状态不够,或者不该入选,但担心由此引发的舆论海啸,无一例外做了妥协,区别是程度。埃里克森上任时,贝克汉姆已被前任彼得·泰勒定为队长,虽然名义上是“暂定”,但他想换人也办不到了,他也未必想换。这分明是泰勒埋的一颗雷。好人是泰勒做了,但埃里克森要为这个决定看账。他的五年任期,贝克汉姆是实际上的英格兰“领队”。国家队出征大赛在哪里扎营,能不能带妻儿老小,能不能外出放风,基本由贝克汉姆说了算,直到他被麦克拉伦弃用。自入选国家队,贝克汉姆曾三次间接导致英格兰大赛折戟。一次是1998世界杯的红牌;一次是2002世界杯对巴西,躲避罗伯特·卡洛斯的铲球;最后是是2004欧洲杯点球宴客。英格兰不敌法国,小组次席出线,被葡萄牙淘汰。

但“弃用”也是暂时的,麦克拉伦很快发现没有贝克汉姆玩不转,于是在欧洲杯预选赛的后期又把贝克汉姆请了回来。这个决定是好还是不好,不好说,但英格兰缺席了2008欧洲杯。这股拉帮结派的风气,困扰了英格兰很久。霍奇森上任时,队内还有杰拉德、兰帕德、特里和鲁尼这四位元老,第一次大赛是2008欧洲杯,好歹说服兰帕德让出了主力位置,以鲁尼、杰拉德为核心。第二次出征是巴西世界杯,小组没出线。到2016欧洲杯时,只有鲁尼。为了安排他进队,刻意让他后撤踢中场,又听加里·内维尔的建议,把刚成名的拉什福德带去法国,放弃当时状态极佳的两名西汉姆主力:安东尼奥和克雷斯维尔。英格兰在十六强被冰岛淘汰。

索斯盖特原本不大想接国家队的烂摊子,无奈诱惑实在太大,接了。不过,他上任就决定另起炉灶,建立以凯恩为核心的新班底。标志性的动作就是不召鲁尼了。本届欧洲杯首战力擒克罗地亚,媒体抓到了斯通斯和皮克福德争论门将该不该开大脚的“新闻”,搞了个“大新闻”:如今的英格兰,已经没有小圈子了。这哥儿俩如此坦诚地交换意见,貌似不和谐,其实是队内气氛良好的见证云云。这就尬吹了。队内气氛好不好,并不因为斯通斯和皮克福德当众争论就能断定。之前队内帮派林立时,大家表面一团和气。真正体现团结的,是出现险情,有人挺身而出牺牲自己吃牌下场也不让对手突破进球;是出现肢体冲突时,能一拥而上为队友两肋插刀;是门前队友位置更好时,礼让进球的机会。

你会说:既然从多家俱乐部抽丁不合适英格兰,干脆就着一家薅不就得了?英格兰试过。1980欧洲杯,阵中利物浦系国脚多达7人,但小组没出线。关于怎么组建国家队,不同的历史时期,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尝试。回顾世界杯历届参赛队的构成,早期很多国家队都紧着一家俱乐部薅,原因不外乎当时运动尚未普及,能拿冠军的俱乐部就那么一两家,不薅你薅谁?战后初期,不少东欧和巴尔干国家是军、警、铁路等系统球队统治联赛,也造成国家队向特定俱乐部严重倾斜。但在博斯曼法案生效之后,大部分国家,尤其是南美和非洲,因为球员散落在欧洲主流俱乐部,被迫接受摊派。

史上国家队从单一俱乐部抽丁,人数最多的平均值是6人,7人以上,9人以下,说明该俱乐部在大赛前两年成绩斐然,好手云集,国家队必须向其倾斜。抽丁达到两位数,就不太健康了。一方面说明该国的人力资源浓缩在个别俱乐部,形成国内赛事垄断,另一方面,也反映国家队主教练和相关俱乐部渊源很深。史上最过分的例子,是苏联主教练洛巴诺夫斯基在1986世界杯,带了12名基辅迪纳摩球员去墨西哥。之前某一国家队阵中单一俱乐部输送国脚的纪录是捷克斯洛伐克在1934世界杯征调11名布拉格斯拉维亚的球员去意大利。欧洲杯创办超过一个甲子,征兵的极限是一家出9人,独沽一味的做法有三例成功,两例是德国人。西德在1972年首夺欧洲杯,阵中7人来自门兴;4年后,捷克斯洛伐克夺冠,阵中7人来自“布拉迪斯拉发斯拉维亚人”,1996年,统一后的德国第一次夺杯,8人是拜仁系。

均摊和只薅一家都有成功的先例,团结与否也不必通过公开争论来判断。重要的是实践和结果,而不是形式主义。

本站声明:以上部分图文来自网络,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

推荐阅读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