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资讯 >

人生的特别丑打一字谜(因丑而羞打一字谜)

时间:2022-12-03 08:22:21 来源:

最近很多人在问“五梦打一字谜(五十五打一字谜)”,今天小编就五梦打一字谜(五十五打一字谜)这个问题整理了一些资料,希望对您有帮助。

五梦打一字谜(五十五打一字谜)

《红楼梦》第七十八回,宝玉走至园中,看到芙蓉花开,想起晴雯已死,便写了一篇祭文《芙蓉女儿诔》。祭完晴雯,不承想,花影中却有人声响起:”好新奇的祭文!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。“

这个人不是别人,却是林黛玉。宝玉不觉红了脸,笑答道:“我想着世上这些祭文都蹈于熟滥了,所以改个新样,原不过是我一时的顽意,谁知又被你听见了。有什么大使不得的,何不改削改削。”

《红楼梦》里提到的这个大名鼎鼎的”曹娥碑“,我们今天仍然有幸一睹真容。虽然已经过了一千多年,字迹仍然清晰可辨。

《曹娥诔辞》取自“曹娥寻父”的民间故事,里面藏着一个字谜:“黄绢幼妇,外孙齑臼”,碑文最后还有一句谶语:“三百年后碑冢当堕江中,当堕不堕逢王叵”,这是什么意思呢?

东晋书法《曹娥诔辞卷》现收藏于辽宁博物馆,墨迹绢本,纵32.5厘米,横54.3厘米。东晋时期,王羲之住在浙江会稽山阴一带,离上虞曹娥庙不远。他曾专门去曹娥庙拜祭,并在原碑损坏后重新书立《曹娥碑》,这个碑后来也遗失了。“三百年后当堕江中。”

对于这幅墨迹的作者,近代有学者认为是王羲之《孝女曹娥碑》的真迹,但启功先生认为这不是王羲之写的。辽宁博物馆取了后者。

孝女曹娥者,上虞曹盱之女也。其先与周同祖,末胄荒流,爰来适居。盱能抚节安歌,婆娑乐神。以汉安二年五月,时迎伍君。逆涛而上,为水所淹,不得其尸。

孝女曹娥是浙江会稽上虞人,她父亲叫曹盱。曹盱能一边打击乐器一边唱歌,还能和着曲调跳那种祭祀的舞蹈。汉安二年端午节,曹盱在船上迎伍君神,结果那天风急浪高,被浪打翻了,人们搜寻许久也没捞到他的尸体。

时娥年十四,号慕思盱,哀吟泽畔,旬有七日,遂自投江死,经五日抱父尸出。以汉安迄于元嘉元年,青龙在辛卯,莫之有表。度尚设祭诔之,辞曰:

曹娥年方十四,为父亲哀号痛哭,围着江边找父亲,找了十七天,一旬是十天,旬有七日是十七天。然后投江而死,五天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。这里跟《世说新语》记载的细节有点不同,不过结局是一样的。

度尚就是当时上虞县的县长,他一看,这种孝女出在我们县里,这必须好好宣传宣传才是。就给曹娥修了一个庙,尊她为“孝女娘娘”。这个庙现在还在呢,就在浙江会稽上虞一带。然后度尚把自己的门生邯郸淳找来,让他好好包装一下这个故事。据说下面这段就是邯郸淳写的:

伊惟孝女,奕奕之姿。偏其返而,令色孔仪。窈窕淑女,巧笑倩兮。宜其家室,在洽之阳。待礼未施,嗟伤慈父。彼苍伊何?无父孰怙!诉神告哀,赴江永号,视死如归。是以眇然轻绝,投入沙泥。翩翩孝女,乍沉乍浮。或泊洲屿,或在中流。或趋湍濑,或还波涛。千夫失声,悼痛万余。观者填道,云集路衢。流泪掩涕,惊慟国都。是以哀姜哭市,杞崩城隅。或有尅面引镜,剺耳用刀。坐台待水,抱树而烧。於戏孝女,德茂此俦。何者大国,防礼自修。岂况庶贱,露屋草茅。不扶自直,不镂而雕。越梁过宋,比之有殊。哀此贞厉,千载不渝。呜呼哀哉!乱曰:铭勒金石,质之乾坤。岁数历祀,立墓起坟。光于后土,显照天人。生贱死贵,义之利门。何怅华落,雕(凋)零早分。葩艳窈窕,永世配神。若尧二女,为湘夫人。时效髣髴,以招(昭)后昆。

邯郸淳也是一个书法家,最初的曹娥碑就是他写的,后来遗失了。曹植“四友”里面就有他,还有杨修、丁仪、丁廙,他还写了中国第一本笑话集,叫《笑林》。据说他写这个《曹娥碑》的时候只有20岁,是现场即兴,一气呵成的。

这段文字在当时或许能让“众人嗟叹不暇”,但现在看起来,这些典故都用得太牵强了。几乎是把东汉之前的好人好事都放上了,什么哀姜哭市、杞崩城隅,这都是哭死去的丈夫,还有尅面引镜,剺耳用刀,是说年轻貌美的寡妇为了拒绝其他男人的追求,把自己脸割了。至于“介子推抱树而烧”跟这个曹娥就更不沾边了。

不管怎么说,作者把这些好人好事乱说一气后,只用一句“於戏孝女,德茂此俦”就把文章又兜了回来。“於戏”在这里读wūhū,意思就是,“孝女曹娥的德行,比之前说的这些人都强。”你要说它用典不切吧,他会说,我这里说的是德,而不是事迹。

最后一段挺有意思的:

汉议郎蔡雍(邕)闻之来观,夜暗手摸其文而读之。雍(邕)题文云:黄绢幼妇,外孙齑臼。又云:三百年后碑冢当堕江中,当堕不堕,逢王叵。升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之。

黄绢幼妇,外孙齑臼是一个拆字谜,曹操和杨修有一个“有智无智隔卅里”的故事,讲的就是杨修如何解开这个字谜。

黄绢是有色的丝织品,合起来是‘绝’字;幼妇是少女,合起来是‘妙’;外孙是女儿的孩子,合起来是“好”;齑臼是受辛之器,合起来就是辭(辞)。这个谜底就是“绝妙好辞”四个字。

那“当堕不堕逢王叵”是什么意思呢?仿佛是个什么预言。

其实啊,这不过是作者的一个小心思。你说蔡邕你来就来吧,白天不能来吗?还非要晚上来,还“夜暗手摸其文而读之”。这都是作者打的埋伏,用“夜暗手摸”来掩饰蔡邕评论的不妥,显得他把“极多废话”当成“绝妙好辞”是情有可原的。

至于最后这句“三百年后”,其实是一句常用的谶语,而不是这个曹娥碑所独有的。

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用谶语呢?据说是为了讲究一个名正言顺,显示出君权神授,是有预言的。像“大楚兴,陈胜王”就给陈胜起义吃了一个“定心丸”。最著名的就是那个“莫道石人一只眼,挑动黄河天下反”,掀起了元末的农民起义。

谶语有个好处,就是怎么解释都通,绝对考验学问。像秦始皇时候有“亡秦者胡也”一说,秦始皇一看,赶紧修筑万里长城,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征,但最终呢?秦朝是亡在胡手里了,但不是北胡,是他儿子胡亥。

故事讲到这里,谜底也就揭开了。最后一段,其实是对前面那个故事的一个装饰。虽然废话连篇,但还是挺会讲故事的。

本站声明:以上部分图文来自网络,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

推荐阅读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