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资讯 >

风吹云打一字谜(春风吹又生打一字谜)

时间:2022-10-16 08:20:50 来源:

最近很多人在问“面上一片叶子打一成语(一片叶子遮住一只眼睛打一成语)”,今天小编就面上一片叶子打一成语(一片叶子遮住一只眼睛打一成语)这个问题整理了一些资料,希望对您有帮助。

面上一片叶子打一成语(一片叶子遮住一只眼睛打一成语)

《娃娃百科》

作者:枣娃娃

小时候喜欢秋天,是因为好吃的最多,还能过最开心的节日“中秋节”。长大了,美食已经没有那么大的诱惑,也不再那么爱过节的时候,却仍然还是唯独喜欢秋天。

因为秋天,是一个经历了从炙热到温润的时节。如果说春天的暖,是万物复苏和欣欣向荣掩盖之下的懵懂和蠢蠢欲动;那秋天就是热火朝天和硕果累累之后的静谧和内敛醇厚。在笔者看来,秋风甚至要比春雨都更加叫人甘之如饴,令人期待的是一阵清爽过后的安之若素。

立秋时,北斗指向西南。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,秋高气爽,月明风清。

|一叶翻飞散凉意

终于还有十几个小时之后,秋天就要来了!今年的立秋正值七夕节后,准确时间是8月8日凌晨3点12份57秒。现在的人们,可以准确的看时间确定立秋的到来,那么在古代没有钟表的时候,据说是可以观察树叶来确定的。

不知道有没有人听老一辈的人说过,树叶翻一翻,立秋就来了。

这里的“翻”,是指树叶正反面交替上下来回翻动,也就是说立秋前风吹树叶时,不论刮多大的风树叶是不会“翻”动的,叶片只会朝一面顺着风向上下左右来回晃动。但只要是立秋以后,树叶会随着风向上下叶面交替“翻动”。

很多网友说见识过这样的情景,我想,如果有机会,我们都可以留意观察一下。

|秋诗一首解夏愁

我们都有体验,到了立秋,天气不会马上变凉,甚至还会更热,所以树叶只是翻动,不会落下。要说最早开始落下的,要属梧桐树叶了。

据说在宋朝时的立秋这天,宫里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到殿内,等时辰一到,太史官便高声奏道:“秋来了”!奏喊完毕,恰有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,以寓报秋之意,因此便有“落叶知秋”的成语。

诗《立秋》有曰:“一叶梧桐一报秋,稻花田里话丰收。虽非盛夏还伏虎,更有寒蝉唱不休。”(左河水)。

也就是说立秋了也不要高兴得太早,因为“立秋之后仍有一伏”,即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的第3日。这“秋老虎”还是蛮厉害的,尤其是南方这时仍处在夏暑之时,又过了雨季,气温更是酷热难耐。中医里还将立秋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“长夏”,但无论如何,长夏已非夏,秋天该有的清爽和明朗还是有的。

|关于秋天的谚语

我国古代,尤其是农耕时代,由于秋季对于百姓收成乃至涉及民生都是致关重要的季节,因此感知于秋的谚语尤其是农谚特别多。

“立秋之日,退凉三尺”,“一场秋雨一场寒,十场秋雨穿上棉”……

这些都不用解释,大家都耳熟能详了。还有许多谚语,真的是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“超凡”的“入俗”智慧。

“早立秋冷飕飕,晚立秋热死牛”:

意思就是立秋当日的时辰早一点,天气就会早一点变得凉快,晚一点就要多挨上几天热。这个“早”和“晚”往往是以中午12点为分界线,如果在中午12点之前,即可判定为早立秋,如果在中午12点以后,即可判定为晚立秋。

“六月立秋,两头不收,七月立秋,种啥啥收”:

这句农谚是说如果是在6月立秋的话,农作物都会收成不好;而如果立秋在7月的话,无论头茬种的庄稼还是后茬种的庄稼,都会丰收。

“雷打秋,冬半收”:

这农谚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,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欠收。想来和俗话说的“八月十五云遮月,(来年)正月十五雪打灯”有异曲同工之处。

|有关秋天的习俗

稍稍有点文化常识的人都深谙“春种、夏耕、秋收、冬藏”的深寒的哲理,而我们从老祖宗那里延续下来的好多习俗,也都是极尽修身养性之精华。我们就来看看,秋天到来,我们都有哪些习俗吧。

“贴秋膘”:

我们最了解的莫过于长辈们常提的这句“贴秋膘”。据了解,我国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,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。因为夏天天气炎热,食欲骤降,茶饮清淡,一季下来,大部分人体重都要减少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苦夏”。但是秋天一到,神清气爽,食欲大增,人们就会想着补充营养,挽回夏天的损失。于是就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,“以肉贴膘”。

“啃秋瓜”:

民国时期出版的《首都志》有载:“立秋前一日,食西瓜,谓之啃秋”。

据了解我国南方有“立秋啃秋瓜”的习俗,以防秋燥。大家都知道,大部分瓜类既凉且泄,非但不能“贴秋膘”,还有可能降脂减膘,为什么还要吃呢?因为万事都不可一概而论。有人苦夏,就有人肥夏,一个夏天的“好吃懒做”不仅淤积了很多脂肪,还会积攒很大的燥气和火气,这个时候就要啃点秋瓜泄泄火、去去燥。

“晒秋”:

这个习俗,在以前的农村,很常见。每年立秋,粮食成熟,瓜果落地,蔬菜丰收,许多地方的农村都利用农场平地、房顶屋边,甚至自家窗台、门框架晒或挂晒农作物,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为一种很典型的农俗现象。在尤其在我国南方山区,地势复杂,平地较少,那里生活的村民更是利用起一切可以晾晒的空间,规模蔚为壮观,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,逐步成了画家、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,并塑造出诗意般的“晒秋”称呼。

“秋社”:

“秋社”始于汉代,原为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,秋时收获已毕,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;后世将“秋社”定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,约新谷登场的八月;再后来秋社这一习俗渐渐被淡化,内容多与中元节(七月半)合并,但至今一些地方仍然流传有“做社”“敬社神”“煮社粥”的习俗。宋朝是农业空前发达的朝代,因此各类农俗也异常兴盛。宋朝时秋社有食糕、饮酒、妇女归宁等各种习俗。

陆游有《秋社》诗云:“雨余残日照庭槐,社鼓咚咚赛庙回。又见神盘分肉至,不堪沙雁带寒来。书固忌作闲终日,酒为治聋醉一杯。记取镜湖无限景,苹花零落蓼花开。”

秋天即将到来,虽然叶会落、天会凉,但是我们也将收获粮满仓、百果香,良田万亩回续元气、重归安详。

本站声明:以上部分图文来自网络,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

推荐阅读

最新文章